English

 您的位置:

要闻
创新水肥技术应用 助推农业发展——甘肃宣烨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25-07-21    来源:【字体:

  甘肃宣烨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宣烨合作社”)成立于2018年,位于定西市安定区鲁家沟镇南川开发区,现有成员35,拥有农机具70多台(套),“引水上山”水肥一体化示范基地1处。多年来,合作社探索集成灌溉技术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通过推广新型农机装备、绿色农艺技术,实现了节水与增收的“双赢”目标,为农业绿色高质高效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一、集成新技术,提升马铃薯产能 

  1.以集成灌溉技术驱动水利设施建设针对区域“十年九旱、降水时空不均”的问题,宣烨合作社大力实施“引水上山”工程,强化水利设施建设。将引洮灌渠水源提升280米引入山顶2000蓄水池,通过自流压力到田间进行滴灌,从根本上解决干旱山区传统农业依赖自然降水的“瓶颈”。合作社新建2座总容积5000立方米的山地蓄水池,铺设35千米输水管道,实现1940亩核心区灌溉全覆盖,灌溉保证率从40%提升至85%。同时,采用间距30厘米的压力补偿式滴灌带,并建立马铃薯需水模型,通过动态修正Kc系数,实现全生育期灌溉量的精准调控。 

  2.探索“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宣烨合作社积极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集成“黑色全膜覆盖+脱毒种薯+配方施肥+机械耕作+专业化防治”的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应用“土壤墒情自动监测+智能决策+精准水肥管理+终端智能控制”智慧农业发展模式,利用脉冲式施肥罐,搭载土壤墒情(EC/TDS传感器)和作物长势(多光谱摄像头)实时监测模块,配套12套田间气象站、300个土壤墒情传感器和虫情测报灯(吸虫式+AI识别),构建准确率不低于90%的病虫害预警模型。2024年,成功预警马铃薯晚疫病3次,防控效率提升60%,化学农药用量减少35%。通过精准滴灌,按需均匀输送水肥,实现节肥30%、节水40%、省工超50%。马铃薯亩产量从传统种植的1000公斤左右稳定提高到2500公斤以上。该技术由合作社发明,通过试验示范,带动安定区及甘肃省内其他旱作区推广引水上山水肥一体化技术约20万亩,为旱作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路径。2024年,合作社的1317亩马铃薯水肥一体化基地平均亩产3531.27公斤,较全区平均产量(1725公斤)增104.71%,较雨养区对照田增产156%,创陇中旱作区马铃薯单产新纪录。 

  3.引进新型农机装备。针对陇中地区“地块破碎、坡度不均、土层瘠薄”的地形特征,宣烨合作社投资200万元,购置适配15°25°坡地的30台新型马铃薯装备,包括马铃薯联合收获机、种薯切块机等,实现马铃薯从整地到收获的全程机械化。目前,合作社耕种防收环节机械化率超90%,节省人工50%以上,效率提升70%以上。 

  其中,在整地环节,使用立式深旋耕机对土壤进行深耕细耙,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透气性,改善土壤蓄水能力,减少水分下渗阻力,降低灌溉频率;疏松土壤利于根系生长,提升养分吸收效率同时为后续播种、施肥等环节创造良好条件,提升整体耕作效能。在施肥环节,借助机械将配方肥均匀施入土壤;覆膜过程中,机械精准铺设地膜,确保覆盖严实。在播种环节,定制改造“陇薯2024型膜上错位穴播机”,集成北斗导航自动纠偏系统,使播种行距误差不超过2厘米,膜孔错位率达85%以上,烧苗率较传统平播降低32%,出苗整齐度提升40%。在田间管理环节,引入丘陵山地专用四驱拖拉机,优化功率匹配比至1.2 : 1,配套液压翻转犁、窄幅旋耕机,将地块边角利用率从65%提升至89%,亩均减少撂荒面积0.12亩。植保无人机可高效完成病虫害防治叶面施肥等作业。在收获环节,马铃薯联合收获机一次性完成挖掘、分离、清选等工序。收获机加装振动式薯土分离装置,结合AI视觉分拣系统,将破损率控制在3.5%以下,单台机组日收获效率达80亩,较人工收获效率提升12倍。在加工环节,2024年,在自给自足的基础上,合作社深度挖掘马铃薯产业附加值,对收获的马铃薯进行分级加工。经智能化清洗、精细化分拣,成功加工130余吨精品马铃薯;同时,依托标准化精深加工体系,通过调浆制糊、高温煮制等全流程工艺,产出600多吨优质定西宽粉,成功打入北京、成都等高端市场。 

  二、绿色化种植,推进马铃薯产业持续发展 

  1.集成绿色丰产农艺新技术。宣烨合作社集成地膜覆盖、垄作栽培和精准播种等农艺技术,采用大垄距80厘米、小垄距40厘米、株距25厘米的膜上单垄双行错位穴播栽培模式,亩种植密度达4500株,比传统平作增加15%,实现“覆膜保墒+双行错位+精准水肥”协同提升资源利用率,保障可持续高产。创新发“宣烨农服”APP,实现地块档案、农事记录、投入品溯源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单地块管理效率提升50%,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覆盖率达100%。 

  2.绿色防控降低病虫害发生率。宣烨合作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运用物理、生物防治手段。每年通过深耕晒垡,有效减少地下害虫和病害。安装280多台灭虫灯诱杀害虫,阻断虫害繁殖链,降低虫害繁殖基数,达到生态防治目的;利用植保无人机进行超低容量喷雾防治病虫害,结合滴灌技术精准投送水、肥、药,实现病虫害绿色防控;滴灌系统在输送水肥时,将溶解好的农药一同精准输送到作物根部。 

  3.实施分片轮作培肥地力。 依据气候条件和水资源状况,结合不同作物根系特性和需求,宣烨合作社实行“马铃薯—中药材”“马铃薯—大豆玉米”分片交替轮作模式,在维持生态平衡的同时,有效培肥地力。大力推广有机肥综合改良措施,累计亩施腐熟有机肥1.2吨,土壤有机质含量从1.1%提升至1.6%,耕层厚度从20厘米增至30厘米。推行“有机肥+生物菌剂+秸秆还田”综合改良,阳离子交换量(CEC)增加15%。沿等高线修建生物篱笆(紫花苜蓿+沙棘),配套石坎梯田加固,水土流失量减少60%,农田抵御极端天气能力显著增强,2024年干旱期减产幅度较对照区低40%。 

  三、多元化发展,延伸马铃薯产业链条 

  1.种植种薯,带动群众增收。宣烨合作社按照“种薯企业+合作社+基地”模式,依托百泉公司、爱兰公司等5家种薯龙头企业,对接引进陕西农垦集团等7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植新大坪、陇薯、定薯系列10个高产优质种薯品种。通过“主体带动、农户参与、集体受益”的经营模式,直接带动296户农户,户均年增收1.4万元,就近吸纳600人务工,人均增收2.3万元。 

  2.应用“五统一”示范模式。宣烨合作社用“五统一模式”(统一种植配方、统一种植模式、统一机械耕作、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产品销售),打造深山区引洮水高效利用的示范、实训、展示基地,以及新品种研发推广转化基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业和农民增收致富孵化基地。这一模式有效破解干旱山区农业产业发展瓶颈,培养了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生产经营专业人才,实现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推动传统靠天吃饭的“保本田”转变为旱涝保收的“致富田”。 

   

  (作者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农村合作经济经营服务中心)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期刊2025年6期 

  • 主办单位: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学会
  • 信息维护制作: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
  •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霍营黄平路209号 邮编:102208 联系电话:(010)59197726 传真:(010)59197726
  • 京ICP备180163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