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的位置:

首页新闻图片
高点谋全局 示范领全域 奋力谱写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泰安篇章
发布时间:2025-03-24    来源: 【字体:

   

   

  

  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山东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作为齐鲁农业大市,泰安市牢记总书记嘱托,坚持“五个振兴”齐抓并举、协同并进,攻坚克难、扎实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全面起势、持续突破,产业创新力、竞争力明显增强,乡村感召力、凝聚力显著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高。2024年前三个季度,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47.6亿元、增速4.4%,一产增加产值312.5亿元、增速4.1%。其中,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工作现场会、全国肉鸭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全省农业绿色发展工作推进会、全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全省肉鸭全产业链发展现场会、全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管理工作现场推进会、全省人畜共患病防控现场会、全省秋季农机化技术推广“田间日”活动等在泰安市召开,展现了泰安市“三农”硬实力、新风貌,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供了泰安经验。 

  一、高位推动,健全体制机制 

  泰安市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高点起步、高位谋划、高效落实,构筑起贯穿全程、覆盖全域的“四梁八柱”。 

  一是明确责任体。全面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责任,成立市级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有关常委和政府副职任副组长,下设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脱贫攻坚、财政保障7个专项组,涵盖25个部门单位,构建起上下贯通、职责清晰、齐抓共管的组织体系。市委、市政府“一把手”靠前指挥、亲自调度,定期召开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现场观摩会议、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动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档升级会议、特色产业园区现场推进会议,安排任务、推动落实、总结成果、交流经验。 

  二是擘画新蓝图。泰安市结合基层实践,厘清“五个振兴”之间的关系:产业振兴是根,根深才能叶茂;人才振兴是源,源远才能流长;文化振兴是脉,脉动才能流传;生态振兴是花,花开才能结果;组织振兴是魂,魂强才能体健。基于此,泰安市强化顶层设计,把解决群众所急所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功能服务提升作为突破口,聘请专业团队,科学编制一个市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五个振兴”方案、八个县级乡村振兴规划及村庄建设、道路、土地、水利、林业、畜牧等N个专项规划,构建起“1+5+8+N”规划体系,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长远实施提供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 

  三是打造强引擎。泰安市密切关注政策动向,把准资金扶持方向,加大项目招引力度,2024年以来,争取项目类资金8.28亿元,其中新泰市入选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被评为中国肉鸭标准化示范基地,成功申报全国现代设施农业(设施畜牧业)创新引领基地;肥城市入选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鲁中山区桃产业集群项目、国家级玉米单产提升项目,被评为省级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县、省级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县;宁阳县被评为省级现代农业强县、省级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成功申报国家级现代奶业整县提升项目、国家级玉米单产提升项目;东平县被评为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成功申报全国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项目、国家级大豆单产提升项目。 

  二、分类示范,打造优质片区 

  按照“示范带动、梯次推进、全域培植、融合并进”的思路理念,泰安市科学编制乡村振兴片区发展规划,推动片区内党建联合、资源整合、产业融合、人才聚合。目前,共有省级齐鲁样板示范区(含衔接推进区)11个、市级55个,形成了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多点开花、齐头并进的示范格局,并探索总结出以下“四种类型”片区建设: 

  一是“联合合作”型。积极探索村企联姻、共同发展新方式,最大程度发挥村集体、企业各自优势。突出抓好“双招双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引进建设一批“大个头”项目,实现财政资金、工商资本和社会资本向示范区“多渠注水”。岱岳区九女峰示范区引进鲁商集团等企业21家,引领19个村集体以资产、资源入股,建设民宿,发展旅游和高端康养项目,实现1.2万多名村民家门口就业,60多户村民开办农家乐,村民人均年增收上万元,实现薄弱山村的“凤凰涅槃”。泰山区邱家店示范区依托泰山国际花木城及泰安市远东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泰安市泰山区然兴苗木有限公司两大省级林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周边苗木花卉产业集聚发展,示范区苗木面积近万亩,人均苗木年收入5000多元;村企合作承办“泰山苗木花卉交易会”“山东省苗木交易会”,推动该示范区成为全国南北苗木驯化基地、江北最大苗木花卉交易基地。 

  二是“产业融合”型。以优势特色产业为抓手,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农产品深加工,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形成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农村产业融合经营方式,促进农业增值效益明显提升。新泰市楼德示范区投资4.6亿元打造长兴农业田园综合体,建设了现代农业区、加工仓储区、休闲体验区、康养度假区、智慧服务区五大功能板块,年产值突破4亿元。一方面,发展有机果蔬种植基地2000余亩,配套建设葡萄酒与酵素饮料加工、红枣及水果制品加工等生产线,年产枣夹核桃、葡萄脆、苹果脆休闲食品5000吨,年可实现出口额1000万美元。另一方面,以柳下惠故里“和文化”为主线,发展和圣园医院、湿地公园等产业项目,打造和融文化创意小镇、康养小镇等文旅产业载体,助推农文旅产业多元化发展。 

  三是“组织带动”型。大力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更好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厚植乡村振兴组织根基。坚持把“班子好、支书强、基础优”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首要目标和重要标准,推动所有村庄党支部建设过硬,为打造高标准个性化示范区提供组织保障。泰山区邱家店示范区刘家疃村党支部积极打造党建品牌,成立“先锋服务社、产业能人社、乡风文明社、青年人才社”4支队伍。将在村居住、身体健康的42名党员组织起来,成立“先锋服务社”,为村庄环境卫生、幼儿教育、应急联防作出贡献;将18名产业带头人、致富能手、实用技术人才和“土专家”组织起来,成立“产业能人社”,建成农业特色产业园区、工业工贸园区、研学产业带;把22名红白理事会成员、文化传承人、老工匠等聚合起来,成立“乡风文明社”,破除吹鼓手、扎彩等不文明习俗,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建“青年人才社”,通过技术培训、创业培训、资金支持等方式,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归巢。 

  四是“绿色崛起”型。以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导向,统筹推进合村并居、道路“三通”、农村改厕、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工作,打造了一批人居环境优美的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岱岳区祝阳岱岳山谷示范区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抓点连线,纵深向全域覆盖。实施“村村连”提升工程,巩固“四好农村路”(建设好、管理好、养护好、运营好的农村公路)、农村道路“三通”(村村通、路路通、户户通)成果,扎实开展环卫一体化、美丽庭院创建、污水处理、厕所管护服务工作,投资100余万元对片区内6个村1037户农户进行厕所改造;投资240万元对片区内6个村进行绿化提升;投资140万元对片区内5个村进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擦亮乡村绿色发展底色。 

  三、扩规提质,培强特色产业 

  一是壮大特色产业。依托山东农业大学驻泰优势,泰安市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建设泰山番茄创新研究院,推动番茄产业从分子育种到示范推广、品牌营销的全链条发展,引领全市蔬菜产业转型升级。目前,正以“百亩育苗、千亩示范、万亩推广”为目标,全力推进泰山番茄创新研究院及下设的番茄战略种源创新中心、番茄优特新品种示范中心、智慧蔬菜种苗研发中心和泰山番茄产业与品牌中心“一院四中心”建设,打造集番茄种植、产品初加工、仓储物流、终端直销、文旅研学为一体的现代化智慧农业产业园,预计2026年建成后预计年产“泰山番茄”10万余吨,成为全省最大的番茄种植基地。 

  二是完善产业链条。泰安市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制定《现代食品产业链协同发展工作方案》,推动现代食品产业全链条升级。上游,重点推动泰山茶、高端畜牧、高效蔬菜等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强化标准建设、搭建产业基地,构建起高产高效的食品加工供应体系;下游,布局建设泺亨冷链物流、早天下冷链基地等区域综合性冷链物流项目,提升冷链运输服务能力,构建起链条清晰、闭环完整、功能匹配、协调运转的现代食品生态产业链。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优化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协同发展机制,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韧性。引导大窑饮品与山东泰山生力源集团、六和食品与国宠宠物食品有限公司、众客食品与新泰市天信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等23对链上企业开展协作,实现优势互补,降低运营成本。例如,国宠、泰宠、菲凡、国泰民安宠物食品有限公司等年消耗肉类3000吨,所需鸭肉等均由岱岳区六和食品供应,实现了就地生产加工。 

  三是实施品牌强农。泰安市围绕“质量兴农、品牌强农”这一主线,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培育了一批“叫得响、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其中,“泰山茶”“泰山板栗”“肥城桃”3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泰山茶”“肥城桃”“泰山板栗”“东平大羊薄皮核桃”“宁阳大枣”5个农产品品牌入选山东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边院蔬菜”“天宝樱桃”等15个农产品品牌入选泰安市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开启了全市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新征程,更好地发挥了品牌的集聚效应。泰山茶、泰山番茄、山东煎饼等6个产品入选全国第一批农耕产品记忆索引名录。 

  四是强化数字赋能。泰安市积极接入山东省数字农业建设布局,建好数字农业大脑,拓展数字农业应用场景,加快数字赋能产业发展进程。创新“互联网+平台+全链条”模式,重点打造生猪、奶、蔬菜、水产品等产业发展服务平台,在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提供全链条、全体系服务,实现产业矩阵式提升。2023年,国家生猪泰安交易市场完成交易24.75万头、交易额超5亿元,为全省最大生猪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泰安市搭建的全国肉鸭产业综合服务平台入驻商户126家、签约合同4203份、成交金额6.15亿元。 

  五是创新托管服务。泰安市创新“保底收入”“土地入股”等利益联结机制,推行国企助力、供销社托管、村集体自营、服务主体委托“四种模式”,服务对象根据经营能力、地块现状、土地规模等现实条件,自主选择服务模式,建立覆盖各环节、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托管服务体系,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促进农户和村集体双增收。全市276万亩托管土地中,中化、北大荒、城投等国企助力托管42.7万亩、供销社托管40万亩、村集体自营托管61.3万亩、服务主体委托132万亩,分别占比15.5%、14.5%、22.2%、47.8%。全市农业生产性服务主体达6189家,其中省级示范服务主体12家、市级122家,肥城市被确定为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 

  四、内外兼修,建设宜居乡村 

  一是推进文化赋能。实施铸魂强农、文化惠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网络文化建设、乡村文化人才培育“六大工程”,积极探索城乡书房“1+N”建设模式(“书房+县区”“书房+部门”“书房+旅游”等),形成一县一品牌、一地一特色,积极引导图书馆、新华书店、社区书屋、农家书屋等纳入公共图书馆体系建设,统一建设、统筹管理、综合使用。开展移风易俗巩固提升专项行动,倡导婚事新办、厚养薄葬,简化流程,控制规模,减少花费,引导群众破除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习,群众满意度达95%以上。以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净化社会风气为目的,加强红白理事会建设,每个村红白理事会成员由村“两委”主要成员和村内有威望、有影响、处事公道、责任心强、热心服务的党员、群众代表组成,按照章程制度开展工作,制定明确的办事流程和标准,引导形成文明乡风。 

  二是厚植生态底色。从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出发,纵深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统筹抓好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村庄清洁、改水改厕,由“清脏”向“治乱”拓展,由村庄面上清洁向屋内庭院、村庄周边拓展,真正让群众放心和满意。近年来,共清理农村垃圾32万吨、农业废弃物1470吨,整治农村闲置废弃房屋等595处、农村庭院3.1万户,推动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建设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花园式”村庄,累计创建省级和美乡村197个。 

  下一步,泰安市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要求,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登高望远、奋力争先,真抓实干、埋头苦干,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期刊2025年2期 

  • 主办单位: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学会
  • 信息维护制作: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
  •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霍营黄平路209号 邮编:102208 联系电话:(010)59197726 传真:(010)59197726
  • 京ICP备180163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