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在长江流域开发冬闲田扩种油菜。为全面了解长江流域开展冬闲田油菜扩种情况,课题组于2022年10月底面向冬闲田油菜扩种专题培训班学员〔受访主体来自长江流域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具体包括长江上游5省份(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长江中游5省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长江下游4省份(安徽、福建、江苏、浙江)〕开展了问卷调研,共获得632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问卷。调研报告内容具体如下。
一、从种植现状看,长江上游油菜种植面积最大、单产最高、利润也最高
一是从种植规模看,2021年冬闲田油菜种植面积均值超过1000亩,但经营主体内部种植规模差异明显。100亩以下超过两成;100~200亩超过13.5%;200~300亩占12.5%;300~400亩占10.3%;400亩及以上的超过四成。从地区比较看,长江上游省份的受访者经营规模最大,平均种植面积超过1400亩;其次为长江中游省份主体,为965.1亩;下游省份受访者的种植规模最小,为594.5亩。二是从亩均产量看,受访主体的亩均产量较低,为277.5斤。其中,上游省份油菜籽单产最高,也仅为291.6斤/亩,中游及下游省份的油菜单产分别为255.2斤/亩和258.7斤/亩。三是从种植成本看,2021年冬闲田油菜种植亩均生产成本高达532.4元。其中,长江上游省份亩均成本超过560元/亩,其次为长江中游和下游省份,分别为529.2元/亩、520.8元/亩。冬闲田油菜单产偏低叠加成本居高不下,压缩了种植收益的提升空间。2021年油菜种植毛收入为726.2元,亩均净利润为299.4元,较2020年提高10.2%。其中,长江上游经营主体的亩均净利润最高,超过300元,长江中游和下游经营主体亩均净利润超过290元。
二、从种植趋势看,六成主体2022年计划扩大冬闲田油菜面积,长江上游主体扩种积极性最高
一是从种植意愿看,超过六成(63.4%)的经营主体2022年计划扩大种植面积,预计种植规模达1682.6亩。其中,长江中游省份经营主体对扩种表现得最为积极(68.6%),预计种植规模为1530.3亩,超过长江上游省份(1451.6亩)和下游省份(800.5亩)。就扩种的原因而言,接近七成的受访者表示油菜籽及其制成品市场行情上涨是主因(69.1%),其次,接近五成的受访者表示扩种是因为有财政奖补政策(47.4%),也有37.9%的受访者表示是为了应对地方政府的扩种要求。二是12.5%的受访者表示2022年预计缩减种植面积。这些缩减面积的种植主体2022年预计种植面积仅为577.7亩,较2021年缩减239.4亩。在缩减种植面积的主体中,51.9%的受访者表示缩减原因是气候干旱所致。因干旱计划缩减种植面积比例排前五的省份分别为湖南、贵州、重庆、广西和河南。此外,50.6%的受访者反馈种植成本居高不下是缩减种植规模的主因;分地区看,长江中游地区缩减种植面积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干旱(占比79.5%),长江上游地区主要原因是成本上涨(58.3%),下游地区主要原因是种植收益偏低(50.0%)。三是超过95%的受访者表示2022年冬季油菜种植的亩均成本会比2021年同期上涨。其中,41.83%的受访者预计成本涨幅在10%~19%,超过17%的主体认为成本涨幅在20%~29%,两者合计近六成。从成本结构上看,助推种植成本上涨的主因是农资采购成本(61.6%)、雇工成本(45.33%)、农机作业成本(31.63%)等涨幅明显,这3项成本较2021年同期涨幅16%、14.1%和24.7%。
三、六成油菜种植主体接受了生产环节社会化服务,其中,长江上游的专业化服务最不完善但服务价格最高
一是63.1%的受访者所在地区享受到了油菜种植的社会化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完善与否关系到油菜种植主体的农业节本增效程度。据调查,长江下游和中游地区的社会化服务更加普及,接近七成;长江上游省份仍有52.5%的受访主体表示没享受到专业化服务。同时,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普及程度还取决于服务价格。调查显示,全体样本接受生产环节社会化服务的平均价格为156.8元/亩。其中,长江上游省份的价格为204.4元/亩,明显高于中游省份(153.5元/亩)和下游省份(140.5元/亩)。二是长江上游地区种植和收割环节人工占比最高。长江上游省份油菜主体的首要种植方式仍然为传统的人工种植(占比37.6%),长江下游和中游则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程专业化生产型为主,占比分别为52.3%和56.7%。同时,长江上游地区采用人工收割的比重仍然高达42%,而在长江下游和中游,这一比例仅分别为13.6%和19%。具体而言,长江上游地区人工收割成本每亩208.4元,较中游和下游分别高出30.7元和64.1元。同时,机械收割造成的油菜籽损耗率高达14.5%,其中,长江中游地区损耗率最高,为14.9%,其次分别为下游地区(14.7%)和上游地区(13.7%)。三是油菜秸秆无害化处理亟待重视。超过五成的受访者强调尚未找到简易有效的秸秆处理方式(51.27%),加工厂回收资源化利用或秸秆沼气化处理还田的普及率并不高,仅为12.82%和14.42%,有超过20%的受访者反馈是将秸秆作为柴火或集中焚烧处理。分地区看,秸秆处理难题在长江下游地区表现得最为突出。
四、当前长江流域油菜产业链条短,种植主体主要集中于种植环节,“菜油两用”的普及率较低
一是长江流域油菜产业链条偏短。38.5%的受访者选择当地加工作坊通过传统方式榨油,所获菜籽油以满足自家食用为主,多余则出售;37.5%的受访者选择随行就市直接出售油菜籽;与加工企业签订订单或自办加工厂榨油后销售的比重累计仅为20%。分地区看,长江下游省份的主体更倾向于随行就市直接销售油菜籽,长江中、上游省份更偏向于委托当地加工厂榨油后,满足自家食用和对外销售成品油。二是“菜油两用”的普及率较低。“菜油两用”是提高生产收益的重要手段。但仅32.28%的受访者进行了相关尝试。主要原因在于受访者尚不了解相关种植技术(49.07%)和担心摘取菜薹影响油菜籽产量(20.56%)。分地区看,长江下游省份“菜油两用”的普及率最低,仅为19.3%,明显低于上游地区的37%和中游地区的33.1%。三是农旅结合方式是种植主体重要尝试。依托油菜种植区打造观赏景区,带动乡村旅游发展,是拓宽种植主体增收渠道的有效途径。调查显示,41.1%的受访者表示所在组织已经开始依托油菜种植区域打造观赏景区,带动当地乡村旅游发展。地区间差异不大,比例最高的上游地区(42.9%)也只比最低的中游地区(40.1%)高了2.8个百分点。
〔本文为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软科学课题(大豆和油料产业发展支撑体系研究,课题编号:rkx202206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邵科,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朋文欢,宁波大学商学院)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2023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