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旧版  |   English

 您的位置:

要闻
2019年全国农民合作社典型案例之二:山东烟台格瑞特果品专业合作社
发布时间:2019-09-05    来源:农业农村部【字体:

  ——烟台格瑞特果品专业合作社由山东省栖霞市东院头村党支部领办、180户村民以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成立。合作社改变了过去一家一户的单一生产经营模式,将200多亩土地成方连片,建成了标准化、集约化、现代化的有机矮化苹果园,为村庄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党建带社建,村社共建,社富带民富,村民共富,强村与富民“双赢”、集体与群众“双增收”的新路子。

 

  党建带社建 村民变股东

  烟台格瑞特果品专业合作社

 

  烟台格瑞特果品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3月,位于山东省栖霞市蛇窝泊镇东院头村。合作社在村党支部指导下,组织群众抱团发展苹果产业,取得富民强村、产业兴旺、乡村振兴的良好效果,先后荣获“山东省级示范社”“山东省党建带社建村社共建示范点”等称号。

  一、强化支部引领,“小农户”变身“大股东”

  东院头村共有319户852人,常住人口不到600人,其中有44名党员,土地面积近4000亩,村民历来靠种苹果为生。2011年以前,村里党员队伍“一盘散沙”,曾连续8年没有村支书,集体没有一分钱,村集体欠下60多万元的债务,仅有的几间办公室也被私人占用;村里没有一条水泥路,乱堆乱放到处都是,成了全市的垫底村,老百姓怨声载道,恨班子不争气,怨党员没骨气。

  2011年9月,村里组建了新的村党支部。面对村里“人老、树老”的现实,村两委决心改变本村落后面貌、重塑支部形象、带领村民彻底摆脱贫穷。通过学习国家政策和外出调研,村两委认为成立合作社、流转土地、发展产业项目,是农村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大趋势。

  为打消村民对成立合作社的疑虑,村党支部1个月内组织召开12次村民大会,还专门邀请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专家,为村民面对面讲解办合作社的好处、怎么建合作社、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优势,并展示了全国成功案例。讲座那天天特别冷,就在村大街上进行,3个多小时没有一个村民离开,大家听得很认真、很用心。

  当天晚上,支部成员就走家串户动员,发放调查问卷,问村民同不同意加入合作社。第二天上午一统计,村民入社同意率达到75%。村党支部引导老百姓算大账、算长远账。最终确定采用入股、置换、租赁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村土地股份合作。入股,就是村民以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每亩地折价8000元,1亩为1股,并以此标准接受现金入股。置换,就是村民之间进行土地互换,将规划区内的土地集中起来。租赁,就是结合当地每亩地纯收入在4000元/年左右的实际情况,按每亩地4000元/年的价格,以个人名义租赁村民的土地。

  有了新思路新方法,村委会趁热打铁,号召“干部带头入、党员先入”,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其他两委成员、普通党员,除了土地入股,还分别率先现金入股20万元、10万元、5万元、3万元。在组织运行上,村两委与合作社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村党支部书记兼任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理事长,村委会主任兼任监事长,其他村两委成员及党员任理事、监事,实现合作社发展与村级事务共同研究、一体推进。最终,共发动180户村民、筹集2200万股,成立了烟台市第一个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迈出了抱团发展、富民强村的关键一步。

  二、发展苹果产业,“小土地”长出“大产业”

  合作社把果业作为主攻方向,做大做强果品产业。一是实施集约栽培。2013年,合作社建设200多亩苹果示范园,采用国内最先进的矮化高纺锤形宽行密植种植模式,三年挂果,四年进入盛果期,盛果期亩产约4000公斤,每亩收入约3万元,净利润达1万元。二是拉长产业链条。合作社抓住栖霞市推进果品产业更新换代机遇,2013年新建100亩苗木基地,成立生物菌肥厂、生物制剂厂、生物菌种厂。三是放大规模效应。2015年以来,针对本村成方连片果园供应不足问题,合作社采取“走出去”战略,通过租赁方式,先后在周边村新建4处苹果示范园,面积达到3000亩,吸引496户果农入社,年增加群众土地租赁收入500万元,实现合作社种植规模与成员规模“二连跳”。

  三、富民强村并举,“小资本”发挥“大潜能”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成立,激活了土地、资金、果农等生产要素和村级发展潜力,推动了强村与富民的有机统一。一是合理分配。合作社每年提出5%的经营盈余作为公积金用于合作社发展壮大,提出3%的盈余作为公益金用于成员培训、困难救助、公益事业等,凡是年龄达到70周岁以上的成员进住敬老院,如果他的土地分红不够住敬老院的标准,合作社就从公益金中给予补助,从而形成土地养老模式。剩余92%全部分配给成员和村集体,最大限度让利于民,保证始终有收入、年年有进账。二是保障群众收益。成员将果园交给合作社统一管理,每年除了获得稳定分红,公积金盈余再分红,还可优先到合作社所属的3个企业和示范园打工赚钱,实现“交地不离地、收入有保障”。合作社每年给村民发放务工工资200多万元。同时,入社果农还可享受合作社统一提供的低价农资,每年减少成本支出100多万元。三是壮大集体经济。合作社将过去碎片化的土地整理为成方连片的大田,建成示范园,增加了10%左右的土地种植面积,多出的这部分作为集体土地,连同一个水塘和周边几亩荒滩一起加入合作社,集体股占总股本的15%左右,2018年每股分红0.5元,每亩地分到4000元,集体分红收益118670元。合作社收回了村集体的25亩预留地种上苹果苗木,从2016年开始每年收入30万元左右。合作社在村级办公场所建起120千瓦的光伏发电项目,每年收入18万元左右。合作社利用集体的废弃厂房和土地入股引进的生物菌肥厂,每年收入10万元左右。四是发展民生事业。合作社每年投入100多万元,先后组织开展村级组织活动和群众娱乐、村路硬化、光伏发电、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等惠民实事,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风民风明显好转,群众生活幸福指数节节攀升,党支部班子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

 

  • 主办单位: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学会
  • 信息维护制作: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
  •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霍营黄平路209号 邮编:102208 联系电话:(010)59197726 传真:(010)59197726
  • 京ICP备180163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