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旧版  |   English

 您的位置:

合作人物
女能人致富不忘“传帮带”——记德保县燕峒乡海萍富民桑蚕专业合作社社长李海萍
2018-05-23 广西百色政府网 【字体:

  女能人致富不忘“传帮带”

  ——记德保县燕峒乡海萍富民桑蚕专业合作社社长李海萍

  她,一名朴实的农村妇女,却有着一股吃苦耐劳、永不服输的创业精神。几年来,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立足当地实际,依靠发展种桑养蚕产业走上致富道路。目前,她通过成立合作社土地规模化流转,拥有3000多亩桑园、2000多平方米的大蚕房、120平方米的小蚕共育室,年出售蚕茧12批,小蚕18批,年实现利润80多万元。但她致富后不忘众乡亲,成立合作社共发展社员800户,其中“捆绑”贫困户120户。她就是德保县燕峒乡海萍富民桑蚕专业合作社社长李海萍。

  创业之初山重水复

  2005年以前,李海萍还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姑娘,在村里经营一家小小的私立幼儿园,生活过得并不宽裕。在一次外出期间,偶然听说种桑养蚕是个“短平快”项目,只要技术到位,收入总比其他产业来得快。此时,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李海萍的脑海里出现了——发展种桑养蚕。于是,在了解蚕茧的市场价格及桑蚕的发展前景后,她决定试试。

  2006年,李海萍在燕峒乡那布村邦下屯承包20亩地种桑园,建立种桑养蚕基地。种下桑苗后,因资金不足,无法建蚕房。但她决定做的事情,前行的道路再苦再难也要坚持。

  当年6月,她向亲友借款,向银行贷款,筹资4万元作为创业启动资金,先建设50平方米的简易蚕房。解决了蚕房问题后另一个问题又随即而来。在养殖过程中由于技术不够,经验不足,第一批蚕在当年夏天闷热致死,惨重的损失给了她当头一棒。但李海萍并没有气馁,她始终坚信,只要肯学习、动脑筋,依靠科技一定会趟出一条新路子。为此,她购买相关书籍晚上挑灯夜读研究,三天两头到县农业局等相关单位向技术员请教,前往靖西、百色、南宁等向蚕农拜师学习,回来后边认真实践边研究,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养蚕技术和日常管理方法。2008年至2009年间,李海萍的基地终于产出一批高质量的蚕茧。

  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此后,有了科学的养殖技术做保障,李海萍在迷茫的创业路上看到了一丝光明,更加坚定了信心,全身心投入产业经营,管护桑苗,铺平过道,硬化场地,购买蚕具……她的桑蚕事业逐步走上正轨。

  2010年,李海萍将蚕房扩建到100平方米,新增桑园50亩,当年共产蚕茧140张6100公斤,收入达到25万元。往后几年间,她的桑蚕产业规模逐年扩大,收入也逐年提高。随着产业的发展,李海萍一家人已经难以顾及基地里所有的管理工作,她雇请了当地8名贫困家庭村民按照时令季节的需要在基地管理桑蚕,做好除草、施肥、松土、定杆、刷白、防病治虫等管护工作,以确保桑叶和蚕宝宝的质量。除了每天兑现工资外,在平时的实践中还给他们传授养蚕技术,免费传经送宝,带动他们掌握科学种养技术,为脱贫致富奠定基础。

  2015年,李海萍养蚕达到10批,收入50余万元。

  富民产业枝繁叶茂

  “一枝独放非胜景,万紫千红春满园”。经过整整十年的锤炼,李海萍的产业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她成功了,实现了最初的致富愿望。但自己富起来了,也要将身边的群众带动起来。于是,2015年李海萍成立了海萍富民桑蚕专业合作社,优先吸收当地生活困难的农户参与。通过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捆绑贫困户)”的经营模式,以“产、供、销”一条龙跟踪服务和“出售桑叶、参与养殖”两种灵活的合作方式带动周边农户发展桑蚕产业,与贫困户抱团发展桑蚕产业,使桑蚕养殖更加产业化、规模化,让桑蚕产业发展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当年,李海萍的桑蚕合作社扩大至3个基地示范点,每个基地聘请贫困户作为固定管护员,通过基地用工,参与养蚕,提高收入。目前,海萍富民桑蚕专业合作社拥有3000亩桑园,分布在各个基地,年出售蚕茧12批,小蚕18批,年实现利润80多万元。共发展社员800户,其中捆绑贫困户120户。2017年,带动12户贫困群众顺利脱贫。李海萍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实现了众乡亲共同致富奔小康。□岑秀杯

 

点击排行榜
  • 主办单位: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学会
  • 信息维护制作: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
  •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霍营黄平路209号 邮编:102208 联系电话:(010)59197726 传真:(010)59197726
  • 京ICP备180163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