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旧版  |   English

 您的位置:

理论研究
数字技术赋能农村金融的机制探析
2022-11-03 【字体:

  农村金融,顾名思义是指发生地点在农村的货币资金融通。在现代社会,金融服务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社会整体运行和个体福利改善具有重大的基础意义。然而,世界各国和地区至今依然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排斥”问题。大量经验和研究表明,金融抑制或排斥仍是农村金融中的普遍现象,而导致金融抑制或排斥的主要因素,被普遍归结为较高的农村金融服务成本、较低的资金回报率所引致的金融供给与需求匹配度较低。在现阶段,我国治理金融抑制或排斥问题,为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弱势群体提供有效、合意的金融服务的出路,多指向了农村数字普惠金融。

  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中的“数字”意指为提高农村金融经营效率,推动农村金融转型升级而应用的前沿数字技术,主要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生物识别等创新技术。因此,现阶段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可以定义为:基于农村金融的创新和转型需求,运用前沿数字技术,包括但不限于依靠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突破信息搜集、加工的高成本壁垒,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以此增加农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来评估用户的行为风险,以此提高农村居民获得信贷服务的可能性;通过移动支付平台,使金融机构突破时空限制,减少对物理网点的依赖,为金融排斥群体及贫困地区平等享受金融服务提供基础。

  数字技术的出现及其在农村金融领域的运用,深刻改变了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方式,产生了颠覆性影响。从发展逻辑上看,数字技术赋能传统农村金融、农村普惠金融主要体现为以下机制:

  1.数据信任机制。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数字技术的出现,有效解决了信息主体在传统征信模式下面临的客户风险信息甄别盲区问题,通过运用大数据主动抓取,改变传统征信被动保守的模式,为金融机构甄别风险提供了数据技术支撑。大数据技术可以通过电商平台、社交软件、公共服务平台等渠道采集信息主体的多维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则对数据进行深度加工、挖掘和分析,构建出基于知识图谱的风险识别模型和风险定价模型,大幅提升金融机构风险甄别效率,降低风险甄别成本,从而最大限度满足潜在客户的融资需求;通过分布式、不可篡改的数据共识算法,区块链技术可以在完全不信任的节点之间建立一种不需要信任的信任机制,在较好地解决个人隐私外泄等问题的同时,还实现了互联网企业、金融机构和各类平台之间的相互信任,有利于建成数据共享长效机制。

  2.普遍服务机制。相较于传统的普惠金融,依托数字技术的普惠金融具备更广泛的地理穿透性,能够形成更高的地区覆盖度,使得落后地区能够享用到更多平价优质的金融服务。普惠金融的存在就是要打通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对边缘地区、分散农户、小微企业和社会低收入群体提供及时和有效的金融服务,而利用数字技术能够使普惠金融具有更好的穿透性,只要实现了互联网覆盖和移动终端设备配置,金融机构依靠较少的投入就可以将金融服务输送到毛细血管的最末端。北京大学发布的《县域数字乡村指数(2020)研究报告》在对全国2481个县(包括2019年农业GDP占比大于3%699个市辖区)进行实证评估和区域差异性比较后发现,从增长速度看,县域数字乡村增长最快的100个县中有91个来自西部地区;我国脱贫摘帽县的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虽然明显低于其他县区(2019年,45.3∶56.72020年,47.9∶60.0),但其增长率略高(6%∶5%),且整体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可见数字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实践使普惠两字克服了地理障碍,让便捷的金融服务触达偏远地区,形成了更强的地区覆盖度。

  3.场景延伸机制。为在普惠金融领域更好地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以此让普惠金融服务更加友好、便捷,各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平台积极推进场景金融建设,从而使客户在各个生活场景中都能获得更贴心合意的金融服务体验,并由此实现金融机构、互联网平台和消费者多方共赢。场景金融通过建构出完整的数据获取系统,帮助金融机构充分挖掘潜在客户;提供县域数字普惠金融的金融机构则更多关注生产场景,通过关注场景金融,将这些生产信息转化为量身定制的信贷产品;此外,通过打造基于场景用户属性、消费属性、社交属性等多维度的场景金融,金融机构得以大大丰富其盈利模式。

  4.商业可持续机制。与传统金融模式不同,数字技术具有跨越时空的特点和公共物品的属性,能够大幅降低金融服务成本。首先,日渐普及的移动终端设备使金融机构能够提供24小时实时在线服务,使得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在边际成本上接近于零。其次,数字技术有助于普惠金融服务的标准化和批量化,降低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最后,数字技术使县域金融服务需求方往返物理网点次数和排队等待时间成本大幅下降,还降低了转账手续费等服务成本。数字技术不仅降低了县域普惠金融供给方的运营成本,也减少了向需求方转嫁的成本。

  5.倒逼融入机制。数字技术不但推动了新型金融的发展,还在传统金融服务领域产生了鲇鱼效应。一方面,互联网企业进入金融业,如阿里巴巴(支付宝)、腾讯(微信)等;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不断引进数字技术,如直销银行、智能投顾等。同时,互联网企业与金融机构正在开展深层次跨界共享融合,逐渐形成一种数字企业供给模式,各类中小银行机构也先后开发了各自的手机APP等数字金融产品。这种倒逼融入机制,可以有效缓解金融排斥现象,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金融抑制和信贷配给歧视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看来,农村金融数字化转型是必然趋势,但并不一定带来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因此,农村金融在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必须坚持普惠金融的基本方向。农村数字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普惠”不仅仅是金融普遍惠及,更应是共同富裕基础上收入差距的缩小。农村金融数字化转型要围绕这一目标,在共同富裕背景下努力实现农村普惠金融的高质量发展。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1ZDA031)、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攻关计划项目(2021GH0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谢蓓蓓;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期刊202210

点击排行榜
  • 主办单位: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学会
  • 信息维护制作: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
  •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霍营黄平路209号 邮编:102208 联系电话:(010)59197726 传真:(010)59197726
  • 京ICP备180163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