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农业科技领域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科技特派员制度自1999年创设以来,在缓解农村技术创新动力不足、解决“三农”技术短板、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全国共有科技特派员84.56万人,服务范围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一、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践成效
1.解决基层技术难题,服务乡村产业振兴。广大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积极开展科技服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把技术带到田间地头,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实现科技与农业的紧密结合,为现代农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科技特派员制度为基层输送了一支稳定的科技人才队伍,畅通了科技人员向农村流通的渠道,解决了农村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瓶颈,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作为党的“三农”政策的宣传队、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农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一方面,科技特派员发挥专业优势,以技术为核心、项目为抓手,立足地方产业和资源优势,引导创立农业高端品牌,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深入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另一方面,牵头实施科技项目,建立创新科技示范基地,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带动地方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引导农民创新创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通过示范指导、举办培训班等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多内容的农业技术服务,普及先进科技知识,鼓励农民学习生产技术,激发农民创新创业热情。同时,培育了一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小院)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技推广服务主体,形成了“科技特派员+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实现了多方互利共赢。
二、科技特派员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服务领域不全面。科技特派员多来自农业农村领域,农业农村专业人才占比较高。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所需的品牌推广、市场拓展、经营管理以及乡村治理、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文化建设、美丽乡村和智慧乡村建设所需专业人才较少,人文、教育、医疗、法律等公共领域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专业结构的单一性,大大限制了科技特派员的服务内容与范围,无法有效满足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对科技服务多元化的现实需求。
2.保障机制不完善。一是经费支持不足。目前,科技特派员制度主要资金渠道以财政资金为主,投入有限且不稳定,多数省份尚未设立科技特派员专项项目。这就导致科技特派员在面对服务对象的技术难题时,没有充足稳定的资金开展技术实验和技术攻关。尽管部分地区设立了专项经费支持科技特派员基层技术服务工作,但是资金使用程序、使用范围没有具体规定且使用额度有限,无法满足科技特派员开展技术引进、技术研发以及成果转化等实际需要。二是激励措施不足。从各地出台的激励措施来看,主要针对高校、科研院所、事业和行政单位的科技特派员,在工资福利、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年终考核等方面给予一定政策倾斜,并补贴科技服务期间产生的交通费、通信费等。但对创新创业型的科技特派员而言,更希望得到信贷支持、创业补贴等方面政策支持。
3.服务供需不匹配。一是“双向选择”未落实。在选派过程中,科技特派员和农户、企业、合作社等技术需求方仅仅通过文字描述的方式进行匹配,基层科技需求的具体情况不明,导致科技特派员提供的服务与实际需求不匹配,“双向选择”机制未得到真正有效落实。二是多领域协同不到位。在现行的科技特派员制度下,科技特派员工作多为“一员对一企”“一员对一村”的“单兵作战”方式,随着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这种“单兵作战”服务方式力量分散、服务范围受限,难以满足乡村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三、科技特派员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
1.紧密对接乡村振兴需求,拓宽服务领域。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赋予了科技特派员新的使命,也对科技特派员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科技特派员的服务内容应紧紧围绕乡村振兴的现实需求以及前沿发展导向,如良种繁育、冷链物流、电商营销、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以科技服务引领乡村振兴。持续优化科技特派员队伍的专业结构,选派文化卫生、人文地理、规划设计、生态环保、法律、医疗、教育、经济管理、社会心理学等更多领域的专业人才加入,实现服务领域全覆盖。
2.持续完善工作保障机制,加强服务保障。一是强化项目资金支持。组织设立科技特派员专项项目,扩大科技特派员技术服务专项资金的投入规模。落实农业项目和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有机结合,为科技特派员的技术服务提供充足稳定的资金支持。二是强化创业扶持。落实科技特派员创业扶持政策,成立科技特派员创业专项资金,对科技特派员的创新创业给予一定补贴。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开辟科技特派员融资、贷款等金融服务绿色通道,加大科技特派员信贷支持力度。三是强化利益联结。以技术和成果为纽带,充分发挥市场驱动作用,探索科技特派员和服务对象之间联系、合作新途径,如鼓励科技特派员通过技术参股、资金入股、有偿服务等方式,创办、协办、领办企业或合作社,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
3.强化科技服务精准对接,创新组织方式。一是完善“双向选择”机制。以服务对象需求为导向,深入贯彻“双向选择、择优选派”原则,确保选派人员的专业技能符合服务对象的需求,实现“订单式”需求和“菜单式”服务精准对接。二是注重组团联动。利用科技特派员的多学科优势,结合当地产业特点和资源优势,组建跨学科、跨行业的科技特派员团队,推动科技特派员服务模式由“单兵作战”向“组团联动”转变,积极探索科技小院等农技服务推广模式创新。三是加强数字化建设。充分发挥数字化的支撑引领作用,建立信息化、网络化的科技特派员组织服务平台,搭建科技特派员与基层组织、企业及农户等实时有效沟通和交易的媒介,通过网络科技平台实现科技特派员的技术指导和服务信息与乡村发展的需求快速精准对接。
〔基金项目:中国科协项目“2021年农技协与科技志愿服务调查研究”(项目编号:202107211111123);2021年中国科协人才工作理论研究和基层组织建设项目“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组织建设发展状况研究”〕
(作者单位:李小宁,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王玉斌,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2022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