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旧版  |   English

 您的位置:

基层观察
深化改革 综合施策 推动农民全面发展——安徽肥西、桐城农民发展观察
2021-01-11 《农村工作通讯》 【字体: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目的是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受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委派,本调研组以推动农民全面发展为主题,于9月14日至17日在安徽省肥西县、桐城市的3个乡镇、4个村,考察8家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创新创业园区,在调研中形成以下初步认识。

  推动农民全面发展实质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2019年,肥西县、桐城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4076元和16894元,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倍差已经缩小到1.53和1.96。但从访谈情况看,各类经营主体仍然比较普遍地把稳定提高收入水平作为基本诉求。肥西县家庭农场主董林,流转土地120亩种植火龙果、猕猴桃等时鲜水果,净收入超过60万元,但她仍表示,下步发展的首要目标是扩大经营规模,增加经营收入。肥西县山南镇周镇长、桐城市范岗镇施镇长也都认为,推动农民全面发展,首要任务是增加经济收入。我们认为,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复杂的形势下,紧紧把握促进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尤其重要。要坚持把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推动农民全面发展的基础、关键和重点,在创造条件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的同时,着力稳定工资性收入水平,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扩大经营性收入空间。

  董林2012年结束十几年打工生涯返乡创业;下一步,她打算带着父母进城定居,因为大学毕业的孩子对回乡的最低“配置”是县城生活。刘亮是桐城市金河湾生态猪场八个创业大学生之一,他的理想是“在农村干一番事业,要把事业做大,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肥西县官亭镇王镇长表示,近几年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培育文明乡风,都不是直接增加村民收入的事,但是第三方测评显示,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家庭温情、事业发展、环境宜居这些方面的需要是具体而微的,与收入的增加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要把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实现农民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多个角度综合施策,持续增加收入,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公共服务,大力改善民生,提升精神文明。

  推动农民全面发展要立足普遍性、照顾多样性、把握阶段性、增强协同性 

  近些年,以小农户为主体的传统农民群体逐步分化,多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外出务工农民队伍结构深刻变化,返乡入乡创业人员逐渐增长,留乡群体老龄化、弱质化程度加剧。

  群体结构的多样性引致发展诉求的多样性。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主要认为产业发展是各方面发展的基础,想要继续扩大产业规模;仍在生产经营一线的老龄农民担心得大病、关心养老金,希望能和城里人一样有退休待遇;几位村支书反映,希望有人能教村民跳跳舞、给村民唱唱戏,这样也有利于凝聚人心,抵御非法宗教活动影响;乡镇干部们表示,提升农民技术技能和文化、道德、法治素养是个重要的方面;干部群众普遍认为,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交织的背景下,农民希望进城定居务工经商仍是主流,同时也希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能够缩小与城市的差距。

  多样性也反映在认识的差异性上。市县农业农村局和乡镇政府同志普遍认为,农民还是个身份概念,主要是指农业户籍人口;在农村从事生产经营的农业企业代表自认是“职业农民”,但是“农民”更愿意把他们看成是“老板”“企业家”;大学生创业者、返乡创业农民工更倾向于被称为“新农人”。

  农民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社会历史进化过程。要坚持在几十年几代人的长周期和人口在城乡间反复流动的大视野中去谋划,保持历史定力和耐心,同时坚持一年接着一年干、一锤接着一锤钉,着力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紧迫的现实问题。农民的全面发展也是一个广泛的社会结构优化过程。总体来说是传统农民的现代化,其间一部分“身份农民”“入乡农民”的在地化、职业化,一部分“进城农民”的两栖化、市民化,有着不同的制度基础和政策要求,不宜笼而统之,不能混为一谈。农民的全面发展实质是“人”的现代化。首先是全体农民的全面发展,同时是每个农民的全面发展,根本是农民的自主发展、自我实现,保障是发挥政府作用、强化社会协同,要立足普遍性、照顾多样性,把握阶段性、增强协同性,构建产业和就业政策、经济和社会政策全方位一体化的支撑政策体系。

  充分发挥社会主体的培训功能及市场机制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教育养成素质,是发展的基础支撑,培训提升能力,是发展的必要保证。但是,农民参训积极性不高,政府部门之间培训工作缺乏协调,培训内容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农民训后找不到合适工作和用人单位招不到适岗员工并存,这些问题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存在。

  在本次调研中,合作社、龙头企业、培训机构组织的从业者培训,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肥西县金牛蚕桑合作社的带头人赵启华是个老农技员,种桑养蚕几十年,又能干又会说,他按照生产季节、技术环节组织成员培训,既讲谁家做得好,也讲哪个吃了亏,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极强。安徽鸿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营羽绒被服生产,采取入职培训、上岗培训、师徒传承等多种方式开展员工培训,培养梳洗、裁剪、缝纫等专门技能,一些员工经过培训和实践历练,几年后“单飞”,成了这一行当新的创业者。桐城市电子商务青年创业园青桐学院以“让县域没有难做的电商”为目标,重点招收已经上网开店但是订单不多的对象,开展每期“三天两夜”的强化培训,帮助学员发掘自己产品的特点和优势,并提供孵化辅导和配套服务,学员们通过培训普遍感到“我能行”。

  这些事例启发我们,要创新加强农民培训体系,加大力度鼓励支持市场主体更好发挥作用,重点补助、指导产业园区、经营主体开展“开放式内训”,吸收员工以外有兴趣的农民参加学习,把直接效益和“溢出效应”统一起来;紧紧围绕就业岗位、创业空间组织培训,统筹就业前培训和就业后培训,更加注重先就业后培训;强化训后跟踪指导、持续服务,让培训所学切实转化为发展成效;注重诱发农民学习的内生动力,使其在就业、创业、增收中实现自我激励。

  加快完善农业农村农民保险体系 

  发展不忘安全,安全需要保险。当前农业农村农民保险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农村各类群体、生产经营活动对完善保险体系、提高保险水平的需求愈发迫切。双福家庭农场主老何表示,每亩小麦保险赔付只有400元,“还不够本钱”,希望提高保险保费、提高保险赔付率。养猪的大学生刘亮说,创业不怕失败,就怕失败了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希望政府能为返乡入乡创业创新者“兜底”。肥西县水产养殖协会王会长、长庄村党支部翟支书等反映,一年一千四五百元的养老金水平太低,希望建立农民退休制度,提高养老金保障水平。我们所到之处,干部群众普遍反映,现在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但就是怕得大病,希望能有更好的医疗保障办法。桐城市人社局反映,该市众多返乡农民工在外务工时缴纳的医疗、社保只能转走自己缴纳的个人部分,社会统筹部分无法提取或转移,导致医疗、社保缴存断裂。

  要充分发挥保险分散风险、经济补偿、促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的重要功能。第一,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推动保障水平从保物化成本向保完全成本、保收入转变,加快构建适应规模经营发展的农业保险政策。创新拓展农业保险功能,例如拓展农业保险增信功能,尝试通过农业保险保单质押、保证保险等方式,实现政府、农户、银行、保险公司多方风险共担。第二,完善外出务工人员社会保障政策,推动农民工医疗、社保权益跨省转移衔接。健全返乡入乡人员创业创新扶持政策体系,进一步加大市场准入、融资服务、税收优惠、用地用电等方面的鼓励支持力度,探索建立“创新创业险”,吸引更多人才返乡入乡。第三,健全农村居民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统筹中央地方财力,提高政府补贴水平,让广大老年农民更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同时鼓励商业保险机构运用市场机制探索创新符合农村实际的社会保险,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统筹考虑农民保险,培育保险抵押物市场,撬动社会资源参与农村养老、医疗保障事业。

  以涉地、涉治、涉劳为重点维护农民权益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的深入推进,城乡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农村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农民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农民的权利意识不断增强、诉求日趋多元。农村土地征收、流转等配置方式变动中围绕承包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的权益问题,农民进城返乡两栖生活方式常态化背景下围绕乡村治理、集体经济管理和资产收益分配的权益问题,成为现阶段各方面普遍关注的热点。肥西县官亭镇推进从村庄到镇区集中居住,坚持资金不到位不搬迁、条件不完备不搬迁、无就业户不搬迁、村民思想不通不搬迁;官亭镇张祠村协调推进村内集中居住和土地集中流转,建设美好乡村,加快产业转型,让出去的人也有同样标准的住房,使留下的人能够就近到苗木花卉园打工。张祠村1035户、4392人中长年在外的占三分之二,村党总支统领村支部、苗木支部、油桃支部,与广大村民共商村级事务,引群众参与、使群众知情、让群众决策、受群众监督。金牛合作社吸纳几十位残疾人、老年人摘桑养蚕,使之通过劳动获得收入,过上有尊严的体面生活,山南镇周镇长说:“有五个八个这样的合作社,全镇残疾人就业就都解决了。”

  依法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是保持乡村社会和谐稳定、保证农村改革顺利推进的重要条件,实现好、发展好农民根本利益,是实现农民全面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农民权益首先是公民权,要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加强对年老、疾病、失能、残疾农民的关爱帮扶,不断强化物质帮助,加快发展社会保险、救济事业。要巩固和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乡村治理创新成果,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权益、集体资产分配权益、村庄公共事务民主管理权利。

  走以人为中心的产业园区、产业集群、产业强镇发展路子 

  近年来,企业“招工难”“用工贵”声音不绝于耳。在调研交流中,鸿润公司的做法令人耳目一新。鸿润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公司总资产42亿元,吸纳周边农村劳动力2200余人。调研发现,与厂区一路之隔,公司配套开辟独立院落、建设了十几栋员工住宅,很多阳台上同时晾晒着五颜六色的男装、女装、童装。经询问知道,公司既提供宿舍也提供公寓,可以满足单身员工和拉家带口的不同需要,还可协助安排员工子女在厂区对面小学校就近入学。公司负责人表示,从这几年的情况看,这些福利配套是缓解“招工难”“用工贵”技术员工不稳定等问题的重要一招,从改善员工及其家庭居住、生活条件入手比单纯提高工资更容易留住人。

  当前,各地普遍加大农产品加工、交易、物流园区建设和产业集群、产业强镇建设力度,大中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联农带农作用凸显。我们认为,这是推进中国特色农村城镇化的新机遇,要树立以人为中心、统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产业发展为前提,以人口聚集为基础,以社会服务为保障,推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变“招工用工”为“招人用人”,更多考虑人的生活和发展需要、婚姻家庭和谐稳定的需要;变一个维度涨工资为多个维度增福利,更多考虑从节约家庭支出、优化家庭支出吸引人、留住人;变单一园区为“园区+社区”,更多考虑基本生活、居住安全、就学就医、文化娱乐、社交休闲等多方面需求,注重生活设施配套,创造灵活就业机会,营造新型社区环境;变园区、镇区单纯靠市场机制自然自发或行政推动为协调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多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更好发挥政府支持保障作用;变产业园区单纯的企业堆砌、产业勾连为构建“上下游、左右岸”产业生态,并进一步明确产业化为基础、城镇化为目标,既宜业又宜居的发展理念。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2020年第21 

  作者:闫石 柳金平 岑丞 杨艳文 娄凯强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 

 

点击排行榜
  • 主办单位: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学会
  • 信息维护制作: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
  •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霍营黄平路209号 邮编:102208 联系电话:(010)59197726 传真:(010)59197726
  • 京ICP备18016363号-1